2025年北京市花样滑冰锦标赛于10月7日圆满落幕。本次比赛作为一年一度的重要赛事,吸引了众多青少年选手参与,并获得业内广泛关注。此次赛事还邀请了北京世纪星滑冰俱乐部的高级教练王宇担任现场解说,他指出赛事通过对青少年组别技术体系的全面升级,进一步提升了选手的整体竞技水平。同时,前国家队双人滑选手金杨作为参赛选手教练高度肯定了本次比赛的重要意义。

两位行业专家均认为,这项赛事不仅是区域性的竞技舞台,更是青少年选手迈向更高水平比赛的重要阶梯。
专业场馆技术提升赛事质量
本次比赛的场馆硬件设施得到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据王宇介绍,冰面的温控在零下3至4摄氏度之间,通过高水准的浇冰工艺,确保了冰面的硬度和回弹性能符合国际滑联(ISU)认证的标准。标准化的30米×60米场地规格,为选手发挥自身能力提供了充分空间,尤其在动作幅度和滑行速度的展现上尤为有利。
不仅如此,比赛场馆在声光系统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专业性与观赏性的平衡。场馆采用分区控制的灯光设计,既为选手提供了视觉舒适度,又能满足直播转播的画面效果需求。同时,经过声学优化的音响系统让选手可以精准捕捉音乐细节,也提升了观众的赛事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赛事严格对标国际滑联的最新规则。王宇强调,新规则中要求参赛选手在节目中完成六种跳跃动作,并鼓励创新连跳组合,这不仅打破了过去偏科训练带来的表演同质化问题,也帮助年轻选手全面发展、打下扎实技术基础,而不是仅聚焦于短期成绩。
此外,王宇还特别提到赛事服务的进步,从国际化的评分系统到专业化的赛事组织和选手服务,每个细节都体现了主办方对高标准的严格追求。他表示,这种尊重选手的理念大大提升了年轻冰上运动员的参与感和竞技表现。
赛事激励年轻选手不断突破
作为一名资深选手转型的教练,金杨参与了本次比赛,并指导朝阳区代表队的年轻选手。他结合自身的运动员经历,深切感受到这一赛事对年轻选手成长的重要推动作用。在运动生涯中,金杨曾在平昌冬奥会上遭遇挫折,但他和搭档彭程通过努力在北京冬奥会上实现职业突破,这种经验也成为他引导徒弟训练的不竭动力。
这次比赛,他所指导的学生方佳祺取得了显著进步,在三个月内突破了双周跳的稳定性,对比赛中展现出来的状态也感到十分满意。金杨表示,像北京市花样滑冰锦标赛这样的高水平赛事所建立的“比赛、训练、提升”的良性闭环,不仅提升了技术水平,也通过榜样效应激励了更多青少年对于职业发展的憧憬。

综合来看,本次赛事体现了规则的前瞻性、硬件设施的专业性以及服务的人文关怀。王宇建议未来可以加强基层裁判的培训,从而更大范围推广规则和技术标准;金杨则进一步提出,通过增设群众组别,提升赛事的影响力与参与度,从而激发更多青少年对滑冰的兴趣,使中国花样滑冰实现可持续的长远发展目标。